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江湖独行侠

对他们的伟大人物忘恩负义,是伟大民族的标志。 ——古希腊作家普鲁塔克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破不掉的胡焕庸线?  

2016-04-01 15:48:13|  分类: 读书笔记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文章来源:《新华月报》2015年3月号/第5期

主办单位:人民出版社

本文作者:黄昉苨

手阅原创:紅色歷程 唐杨


胡焕庸线大约在1240年代形成。那时气候突变,温度骤降,西北不复汉唐时的温暖湿润。各种旱涝灾害的发生,亦与胡焕庸线的走向越来越吻合。

破不掉的胡焕庸线? - 江湖如烟 - 江湖独行侠

中国国土上,有一条看不见的线,北起黑龙江黑河,一路向着西南延伸,直至云南腾冲。


1935年,国立中央大学地理系主任胡焕庸通过数万个数据,一点一点在地图上摸索出这条线。那时他是从人口的角度看这条线的——线的西北侧,是“大漠长河孤烟”,占国土面积的64%,却仅有4%的人口;而线的另一侧,是“小桥流水人家”,仅有36%的国土,却聚集着96%的人口。


那是一条清晰的、几乎骤然就从熙熙攘攘变得人烟稀少的分界线。仿佛从南往北的中国人,在接近这条线时会意识到什么,于是不约而同停止了向外迁徙的步伐。这让胡焕庸忍不住感叹:“其多寡之悬殊,有如此者。”


不过,更令人唏嘘的,要算这条线的“岿然不动”。


在这条线被发现后的几十年里,很多惊天动地的事情发生过:建设兵团垦荒戍边,支援大西北,知识青年上山下乡,三线建设……国人一次次地大规模从线的东面迁往西面,一次次喊着“人定胜天”走向广阔天地开创未来。然而,2014年4月11日,当腾讯QQ同时在线用户突破2亿时,有人发现,从东北到云南依然划出了一条清晰的边界——一边满是QQ在线的信号,另一边则是大片的黑暗,一如1935年中央大学教授书桌上人口分布图的模样。

破不掉的胡焕庸线? - 江湖如烟 - 江湖独行侠

 这条线如今被称为“胡焕庸线”。在2009年地理学界评选的“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”中,它仅次于“珠峰测量”,名列次席。 历史上,我们的祖先也曾尝试过跨越这条线。明朝时,为了戍边,政府在甘肃大规模屯田,迁入大批内地人口,于是当地农业迅猛发展;清代,陕甘总督就在甘肃署理军政,于是当地城镇市集不断扩大……但是到了1935年,当胡焕庸通过搜集到的人口数据,在中国地图上钉上一个个代表1万人口的点时,这些都成了不起作用的前尘往事——人口都聚集到了线的另一边。 就是这么神奇,如今,中国依旧有94%的人口居住在胡焕庸线的东南面。 现在地理学家倾向于从气候的角度理解胡焕庸线的存在。在北方,年降雨量400毫米等值线与胡焕庸线在许多地方重合,也就是说,这条线的一边是半干旱区,另一边则是湿润区。而从甘肃天水至云南腾冲,这条线几乎一路沿着青藏高原的南缘而下,一边是高原,一边是平原。 中科院科技政策所王铮通过古代降水的变化,确定胡焕庸线大约是在1240年代形成。那几十年,恰逢气候突变,温度骤降,西北不复汉唐时的温暖湿润,转而朝着现代气候特点发展。各种旱涝灾害的发生,亦在这一气候突变之后,与胡焕庸线的走向越来越吻合。

破不掉的胡焕庸线? - 江湖如烟 - 江湖独行侠

 

 或许还有更深层的原因,然而,至少可以肯定,因为这种变化,900年来,东南沿海与西北内陆的农业生产力差异明显,由此造成的人口分布,使地图上呈现出了胡焕庸线。可以想象,不管明清政府对西北如何用心,在靠天吃饭的农业社会,他们的努力终究不会起效。 而在如今这个科技时代,事情似乎看起来有所不同。如果加快胡焕庸线以西的信息化建设,发展非耗水的现代服务业,也许可以聚集人口与产业,借此打破中国经济发展格局被胡焕庸线锁定的现象。 当胡焕庸线被发现8O周年之际,一场新的讨论展开了:现在是否有了可能突破这条划分荒凉与繁华的分割线? (摘自1月21日《中国青年报》)

手阅原创:紅色歷程 唐杨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196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